现代言情《主流君不见很多时候》,主角分别是钟续维戚纶轩,作者“郎略玉”创作的,纯净无弹窗版阅读体验极佳,剧情简介如下:很发散,篇幅也不一定,有的散文近乎于一篇短篇小说。散文的主题和情感,是清晰而独立的。比如我写过的《回忆母校—我的山西大学》《南京姑娘》这就是散文而不是随笔...

主流君不见很多时候

阅读精彩章节


鄙视链的。
诗歌>小说>散文随笔是这样吗?
你是不是也这样认为?
对吧。
诗歌的地位,向来崇高。
用最精简的字,干最狠的事。
被誉为“文学皇冠上的明珠”。
小说更是主流。
君不见很多时候,在国内国外,一提到作家,很多人其实想到的就是“小说家”。
诗歌和小说,似乎才是文学硬通货,才拿得上台面。
而散文随笔,似乎就很不入流。
散文和随笔,也是有区别的。
散文其实不拘泥形式,很发散,篇幅也不一定,有的散文近乎于一篇短篇小说。
散文的主题和情感,是清晰而独立的。
比如我写过的《回忆母校—我的山西大学》《南京姑娘》这就是散文而不是随笔,你见过7000字的随笔吗,随不起来好吧。
随笔呢,篇幅短,多是记录生活里的小事,随手一写嘛。
但散文和随笔,就真的没什么价值吗?
就不比小说和诗歌吗?
我不觉得。
只能说,诗歌和小说,的确需要一定的门槛,而散文随笔的入门门槛较低。
但这个说法也立不住脚,因为如果你看过那些乡村的留守儿童写的诗,你就会对诗歌的门槛有重新的认识。
门槛不是问题。
反而门槛越低,真正的好作品,越难寻。
好的诗歌,是稀少的。
好的小说,是少见的。
好的散文,也不多见。
好的随笔,更是稀少。
……沈复的《幼时记趣》,其实就是一篇小散文,甚至可以认为是篇随笔。
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》则是一篇散文,《社戏》我也很喜欢,同样是一篇散文。
《少年闰土》其实既可以认为是一篇小说,也可以认为是散文。
提到鲁迅了,补充一句什么是杂文?
我认为是有明确针对性主题的思辨评论文。
很多新闻时评,行业评论,都属于杂文。
如今公众号很多追热点的文章,归类上也属于杂文。
在公众号的世界里,你会发现,多得是杂文和随笔,少的是诗歌和小说,最少的其实是散文。
不是每个写作者都能融会贯通各种体裁。
一名优秀的写作者,最大的自觉就是很清楚自己适合写什么,什么体裁最适合自己去表达。
金庸适合写小说。
余秀华是写诗的天才。
李娟的散文让人惊叹。
三表龙门阵、呦呦鹿鸣就适合写时评。
六神磊磊...

小说《主流君不见很多时候》试读结束,继续阅读请看下面!!!

点击阅读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