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念春从死亡线上被空间给救回来,心里不由得对始作俑者大娃又气又怨,尽管他还只是一个小豆丁,所做所为都是为了这个妹妹,但给一个刚满月的小婴儿喂草吃,也太不靠谱了。

恰在此时,大娃又回来了,手里抓着一大把酢浆草的叶子。

林念春紧紧闭着嘴巴,绝不肯让大娃把叶子再塞进她的嘴里。

两个小孩子正在僵持着,李氏也回来了。

听到熟悉的脚步声,林念春终于放松下来,再也忍受不了内心的委屈,哇哇大哭起来。

“大丫,怎么了,不哭不哭啊,是不是哥哥欺负你啦?”,李氏温柔地哄着孩子。实在不怪李氏这么想,主要是之前的林念春可乖了,每次醒来就自己在床上玩。除非饿了尿了,是绝不会哭的。连林奶奶都说这个孩子是个乖巧的。所以李氏每次都很放心地在院子里干活。

可这次,哭的这么惨,李氏觉得从哭声中都能听出她的委屈。这哭声和以前饿了的哭声不一样,饿的时候是干嚎不下雨,纯粹是为了让大人听见。这次,却是断断续续,还能看见她的小鼻子一抽一抽的。可见,是真的很委屈。

“娘,我没有欺负妹妹。”大娃赶紧向娘亲解释。他举起手里的叶子,“我只是想让妹妹尝尝这个甜甜的叶子,可妹妹怎么都不张开嘴巴。”

“你妹妹还小,没有长出来牙齿,只能吃奶。你没有给你妹妹喂进去吧。”

“这次还没有,不过刚刚给妹妹尝了一片,妹妹吃下去了,我看见的。”

闻言,李氏顿时大惊失色,急忙查看林念春的状况。

“大丫,张开嘴巴让娘看看。”李氏也没指望大丫能听懂,不过是这么一说,直接准备用手掰开大丫的嘴巴。

林念春不准备给李氏夫妻俩惊吓,所以也装作听不懂她的话,但是顺着她的力道张开了嘴巴。

里面什么都没有。

这时林念春努力挥动小拳头,好让李氏看到她手里的东西,让她放心。

李氏看到了林念春手心的叶子,果然松了一口气。

“还好还好,没进嘴里。”李氏说着,心疼地把大丫抱起来,亲亲她那哭的通红的小脸蛋。

“大娃,你妹妹还小,不能随便吃其他东西。娘知道你喜欢妹妹,什么都想给妹妹吃,但要等到妹妹长出牙齿啊。”

“娘,我知道错了。”大娃羞愧地低下头,脸涨的通红。又凑近妹妹的包袱,说,“妹妹,我知道错了,你不要生哥哥的气,哥哥以后不给你乱吃东西了。”

林念春听到这话,总算是放心了,要是笨蛋哥哥天天来投喂,自己可怎么受的了。

“行了,大娃,你在这看着妹妹,轮到娘做晚饭了,娘得快点儿。”

林家自从娶了媳妇进来,林奶奶就不做饭了,但仍然管着厨房的钥匙。

李氏进门后,做饭都是她一个人的活计。等到小王氏也进了门,就是妯娌两人轮流做。

林家穷,饭食也做得很简单,一天三顿。

早饭辰时吃,也就是早上7点到9点,一般是米汤,当然米少水多,配上家里自己腌制的咸菜,再炒一盘子野菜或者青菜。

午时吃中饭,是现在的11点到13点,以面食为主,基本不吃米饭。

晚上酉时吃饭,是17点到19点,和早饭一样,喝米汤,就咸菜,尤其是吃完一般就睡觉了,所以这一顿就混个水饱。

不过如果是大抢收的时候,一般会做的多一点,让人吃饱,尽可能快点收获。平时,大家吃饭连八分饱也没有,都是饿着肚子干活。

李氏出了西屋的们,就往堂屋走去。

林家一共三间正房,这三件房都是坐北朝南的格局。堂屋两位老人居住。

本来林家兴林家旺两兄弟都住在东屋,林家兴作为长子成亲,应该住在东屋,让林家旺搬去西屋。但因为他违逆父母的意愿非要娶李氏,林爷爷林奶奶一生气让他搬去西屋。

西屋前面是一个小小的厨房,厨房门朝东,刚好挡住了西屋的部分阳光,所以不太好。

不过林家兴和李氏都不是爱计较的人,因此并不在意。

农家的宅基地都很大,所以建房时三间正屋都很大,西屋住着林念春一家四口也并不拥挤。主要还是这个时候生产力低下,每个人拥有的个人物品太少了,屋子里仅有的几个箱笼都填不满。

三间正屋后面是一片小小的菜园,用竹篱围起来。菜园的一侧是鸡窝,里面有五只鸡,每天能收获五枚鸡蛋呢。鸡蛋只给孙子辈吃,其余的人大概一周才能喝一碗蛋花汤。剩下的鸡蛋被林奶奶攒起来,攒够一定数量就去集市上换钱,两枚鸡蛋一文钱。这是家里稳定的收入来源。

茅厕在菜园小小的一角,挨着茅厕的是猪圈,里面只有孤零零的一头猪。不是林奶奶不想多养,而是猪实在太能吃了。现代养猪的时候,米糠麦皮会喂给猪吃,但在这里,米糠麦皮有时也会是人的食物。猪一般只给吃猪草和各种植物的藤,家里劳动力没那么多,打来的猪草只够养一头猪。

“娘,今天晚上轮到我做饭了,您把橱柜钥匙给我吧。”李氏走进堂屋,有些忐忑地问道。

“今天还是和以前一样,抓一小把米熬粥,放一点面糊。剩下的野菜可以全炒了,咸菜就不用拿出来了。”林奶奶吩咐完,“这是钥匙,去开橱柜吧,油只用筷子沾一点就行了。”

“知道了,娘。”

李氏拿到钥匙进了厨房,打开柜门,用碗把要用到的面粉和大米量出来,放到一边。

厨房里只有一个灶,一般都是先煮粥,后炒菜。

李氏先把火绒放在灶口,双手拿着打火石不停地敲击,不时有火星飞溅。

很快,火星就落在火绒上,慢慢烧起来了。李氏把火绒推进灶里,又填上柴火,火就大起来了。

李氏往锅里倒了七瓢水,又把淘洗过的大米倒进去,盖上锅盖。


"

点击阅读全文